首页 / 安哥拉 历史
在当今全球能源转型与地缘政治博弈的背景下,安哥拉——这个非洲西南部的国家——像一块被时间擦伤的钻石。它拥有令人艳羡的石油储备(非洲第二大产油国)、全球第四大钻石储量,却仍有40%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种矛盾并非偶然,而是其复杂历史的直接产物:从刚果王国的辉煌到葡萄牙殖民的创伤,从27年内战的硝烟到"石油美元"的幻灭。本文将揭开这个国家鲜为人知的历史褶皱,并探讨其如何成为理解当代非洲困境的钥匙。
在15世纪葡萄牙航海家迪奥戈·康抵达之前,安哥拉北部属于刚果王国(1390-1914)的势力范围。这个中央集权国家拥有成熟的冶铁技术、覆盖20万平方公里的贸易网络,甚至发展出独特的"恩西姆布"货币体系(编织纤维与贝壳)。首都姆班扎-刚果(今安哥拉北部)通过铜、象牙与内陆的奴隶贸易积累财富,其君主(曼尼刚果)与梵蒂冈保持书信往来,堪称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发达的政权之一。
南部地区的恩东戈王国(Ndongo)则展现了另一种抵抗智慧。17世纪的女王恩津加(Nzinga Mbande)堪称非洲版"叶卡捷琳娜大帝"——她精通葡萄牙语与战术,先假意受洗换取军事支持,后联合荷兰人对抗殖民者,甚至在60岁高龄仍亲自带兵作战。这种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至今仍是安哥拉政治文化的隐性基因。
1483年葡萄牙人建立的罗安达城,很快成为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核心枢纽。据统计,1526-1867年间,超过500万安哥拉人被运往巴西(占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总数的26%),这一数字远超美国接收的奴隶数量。历史学家约瑟夫·米勒指出:"安哥拉不是被殖民,而是被掏空。"
即便在1885年柏林会议"正式"瓜分非洲后,葡萄牙实行的"契约劳工制"仍是变相奴隶制。直到1961年,安哥拉咖啡种植园里60%的工人处于事实上的奴役状态。这种极端剥削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彻底摧毁传统社会结构,二是埋下独立后土地改革的深层矛盾——今天安哥拉75%可耕地闲置,却每年花费30亿美元进口粮食。
1975年独立时,安哥拉陷入MPLA(苏联支持)、UNITA(美国/南非支持)、FNLA(扎伊尔支持)的三方混战。讽刺的是,三派领袖都曾在阿尔及利亚接受同一批教官的游击训练。这场战争消耗了50万生命,直到2002年才结束,其遗产包括:
- 全球最高的地雷密度(1000万枚)
- 一代"AK-47儿童"的心理创伤
- 中俄武器在非洲的测试场标签
UNITA控制的东北部钻石矿区,完美演绎了"资源诅咒"理论。1990年代,该组织通过非法钻石贸易年入5亿美元,甚至发明"血钻认证"制度(每颗钻石配发UNITA编号)。这直接催生了2003年《金伯利进程认证计划》——当今全球钻石供应链监管的基石。
2002年后,安哥拉采用"石油换基建"模式,中国提供200亿美元贷款(以石油偿付),修建了2800公里铁路、100所学校、非洲第二大深水港。这种看似双赢的合作却暗藏危机:
- 石油收入占GDP的50%、出口收入的90%
- 2020年外债达GDP的120%
- 罗安达房价超过巴黎,而贫民窟70%人口无自来水
前总统多斯桑托斯女儿伊莎贝尔("非洲最富公主")掌控国家石油公司Sonangol期间,公司神秘支出的45亿美元足够为全国通电。这种系统性腐败导致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被迫附加"石油收入透明化"条款——一个主权国家财政被国际组织"托管"的典型案例。
安哥拉拥有全球17%的钴储量(电动车电池关键材料),但中国、欧盟、美国的新争夺战已开始。2023年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明确将安哥拉列为"战略伙伴",这种关注究竟是发展机遇,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源掠夺?
尽管安哥拉在宽扎河上修建了非洲最大水电站之一(Laúca大坝),但其2022年仍斥资120亿美元扩建炼油厂。这种能源结构的撕裂,恰如整个非洲大陆在气候正义议题上的困境:既要为西方碳排放买单,又被禁止走化石燃料发展老路。
这个国家的历史像一面多棱镜:殖民遗产、资源诅咒、大国博弈、气候债务……所有问题在此交汇。当2023年安哥拉加入OPEC+并宣布石油减产时,它实际上是在用21世纪的方式重复女王恩津加的外交智慧——在强者环伺中寻找微小但关键的自主空间。或许正如罗安达街头涂鸦所示:"我们贩卖过血肉,贩卖过钻石,现在贩卖石油,但灵魂的价格还在谈判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