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江新区 历史
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这片土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战国时期,巴人在此建立都城,"两江"成为古代巴国对外交流的水上通道。唐宋时期,江北城(今两江新区核心区)已是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地,诗人李白笔下"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壮阔景象,正是从这里启航。
1891年重庆开埠后,两江沿岸诞生了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工厂。抗战时期,作为"陪都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承载了民族工业西迁的历史使命。1950年代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长安机器厂等企业奠定了现代制造业的雏形。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重塑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于2010年5月批准设立两江新区,这是继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后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其120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覆盖了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的部分区域。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两江新区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内陆开放难题:
- 全国首创"3C免办"监管模式(电子电器产品认证便利化)
- 探索陆上贸易规则,签发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
- 建设"单一窗口"实现通关时间压缩80%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
- 布局"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京东方第6代柔性屏生产线填补西部空白
- 打造工业互联网高地,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已投产8万台服务器
- 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赛力斯问界系列单月交付突破万辆
在气候变化议题日益紧迫的当下,两江新区构建"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空间格局:
- 保留原生态地貌建设120公里山地步道
- 海绵城市技术使75%降雨就地消纳
- 悦来国际会展城获评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区
针对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创新:
- 龙盛新城试点"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
- 礼嘉智慧公园建成5G全覆盖的未来社区
- 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年均办理业务超2000件
随着RCEP生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两江新区需要:
- 强化与东盟国家的产业链协作
- 培育生物医药等新兴战略产业
-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
如何在开发中保护抗战遗址、古镇等文化遗产,需要探索:
- 寸滩国际新城对老港区的改造更新
- 龙兴古镇"非遗传习所"的活化利用
- 工业遗产转型文创空间的实践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两江新区正以"开放"和"创新"为双轮,书写着内陆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新范式。这片承载着巴渝文明记忆的土地,正在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窗口。正如长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后奔向大海,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面向未来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