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万盛 历史
在重庆主城东南约70公里处,有一座名为万盛的小城。它不像洪崖洞那样游人如织,也不似解放碑那般声名远播,但这座看似普通的区县,却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完整记忆。从抗战时期的兵工基地,到"三线建设"时期的能源重镇,再到资源枯竭后的转型探索,万盛的百年历程恰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辉煌与阵痛。
1938年,随着抗战形势的恶化,国民政府决定将汉阳钢铁厂等重要工业企业内迁。位于重庆南部的南桐矿区(今万盛经开区)因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隐蔽的地理位置,成为重要的工业迁建地。当时的南桐煤矿与綦江铁矿、大渡口钢铁厂共同构成了战时重庆的"煤铁联营"体系,为抗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工业支撑。
这段历史在今天的万盛仍留有痕迹——"南桐"作为地名保留了下来,而"万盛"这个名称本身也源自1942年设立的"万盛场",寓意"万商云集、百业兴盛"的战时经济愿景。
抗战内迁不仅带来了机器设备,更带来了数以万计的技术工人和工程人员。这些来自湖北、湖南等地的"下江人"与本地居民共同生活、工作,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在万盛的茶馆里,至今还能听到夹杂着各地方言的交谈;在矿区老宿舍区,苏式建筑与川东民居比邻而居。这种多元融合的文化基因,成为万盛区别于其他重庆区县的独特标识。
1960年代中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启动了规模空前的三线建设。万盛因其工业基础和地理位置,再次成为重点建设区域。南桐矿务局扩建,晋林机械厂(代号5077厂)等军工企业落户,上万名来自东北、上海等老工业基地的技术骨干响应号召,奔赴这片西南山区。
现年78岁的张建国老人回忆:"1966年从沈阳来的时候,这里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但大家干劲十足,白天搞建设,晚上学毛选,真的相信是在为祖国铸就'钢铁长城'。"这种奉献精神,至今仍是万盛老一辈人的集体记忆。
在三线建设高峰期,万盛形成了完整的工业社会生态。大型厂矿不仅有自己的学校、医院、俱乐部,甚至还有电影院和游泳池。在计划经济的保障下,这些"单位人"享受着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形成了与周边农村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晋林厂的退休职工李阿姨说:"那时候厂里放电影,周边农民都翻山来看。我们厂子弟穿的回力球鞋,在他们眼里都是稀罕物。"这种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塑造了特殊的地域社会结构。
1990年代末,随着南桐矿区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万盛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2009年,南桐矿业公司破产重组,上万名职工面临安置问题。同时,长期采矿导致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集中爆发,采空区面积达18.7平方公里,占城区面积的三分之一。
"最困难的时候,街上到处是下岗工人摆的摊,矿区子弟学校一个班能走一半学生。"当地中学教师王老师回忆道。这段转型阵痛期,恰与中国加入WTO后的产业调整同步,使得万盛的问题具有典型性。
面对困境,万盛选择了"工业遗产+生态旅游"的转型路径。黑山谷、龙鳞石海等自然景区开发取得成效,2019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更具创意的是对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关停的煤矿巷道改造为"矿山公园",废弃的工厂车间变身文创空间。
这种转型并非一帆风顺。旅游专家指出:"万盛的旅游业季节性明显,且对主城客源依赖度高。如何将'过境地'变为'目的地',仍是待解难题。"此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也是争议焦点。
万盛的转型困境并非个案。从德国的鲁尔区到美国的底特律,资源型城市衰退是工业化后期的普遍现象。联合国人居署报告显示,全球约有400座城市面临类似挑战。在中国,包括万盛在内的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探索各自的转型之路。
比较研究发现,成功的转型案例往往具备三个特征:产业多元化、文化认同重塑、环境修复先行。德国鲁尔区将工业遗产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美国匹兹堡转向教育和医疗产业,这些经验对万盛具有参考价值。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万盛的经验有了新维度。一方面,煤炭城市的转型本身就是减排贡献;另一方面,矿区生态修复为碳汇提供了潜力。万盛已启动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预计可恢复生态用地500公顷,这与中国"双碳"目标高度契合。
同时,工业遗产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和技术知识,在新能源转型中可能焕发新价值。比如,矿工的地下作业经验对地热开发有借鉴意义,机械厂的加工能力可转向风电设备制造。这种"Just Transition"(公正转型)理念,正在成为国际讨论热点。
漫步今天的万盛,时空交错的景象令人感慨:黑山谷的游客中心与废弃的煤矿井架隔路相望,网红民宿与苏式老厂房比邻而居。这种新旧并存的状态,恰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缩影。
万盛的故事告诉我们,工业化不是线性前进的单一叙事,而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复杂过程。当全球都在讨论"后工业社会"时,这些老工业基地的转型经验尤为珍贵。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探索者。
或许,万盛的价值正在于此——它用百年的沉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发展命题的鲜活样本。在这个意义上,这座小城的记忆,终将成为我们共同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