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万州 历史
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上游,重庆万州如同一颗被江水冲刷千年的鹅卵石,沉淀着巴蜀文化的厚重与近代中国的激荡。这座因“万川毕汇”得名的城市,曾是川东门户、抗战陪都的屏障,如今又成为三峡工程移民潮的核心现场。当全球关注气候变化、移民安置、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时,万州的历史轨迹恰似一个微缩样本,折射出人类发展与自然博弈的永恒命题。
考古发现的中坝遗址证明,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万州便有人类聚落。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巴国“鱼复邑”,《华阳国志》记载其“山险水急”,成为巴楚文化交融的前哨。唐代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千古绝唱,正是经万州水道出蜀的见证。
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万州因水运优势发展为长江十大港口之一。清光绪年间开埠后,英美商船在此停泊,桐油、猪鬃等物资经万州转运汉口,本地天生城等古寨建筑群记录着商贸与军事的双重功能。
1938年武汉沦陷后,万州成为国民政府“川盐济楚”战略枢纽。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在此组织宜昌大撤退,将10万吨工业设备抢运入川,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诺亚方舟”。这段历史与今日乌克兰战争中的物资撤离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1960年代,国家在万州布局长江柴油机厂等军工企业,红砖厂房与苏式筒子楼构成特殊时代景观。如今这些废弃厂区面临拆除或改造,如何平衡城市更新与历史记忆?柏林工业遗产改造或可提供借鉴。
1994年三峡工程启动,万州需搬迁25万人口,占库区移民总数1/5。和平广场移民纪念碑上镌刻的每一个名字,都是城镇化进程的个体注脚。比较埃及阿斯旺大坝的努比亚人搬迁,中国“发展型移民”模式引发国际讨论。
随着水位上涨,万州武陵镇汉代墓群等遗址永沉江底。考古队曾在此发掘出“虎钮錞于”等巴人乐器,这些文物现藏于三峡移民纪念馆。类似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因战争被毁的案例,凸显人类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2022年长江流域特大干旱导致万州港水位降至百年最低,裸露的河床上浮现出1950年代的码头台阶。这与莱茵河航运危机、密西西比河干旱共同敲响水资源管理的警钟。
当我们在万州老城的青石板巷弄中行走,既能触摸明城墙的夯土,也能看见玻璃幕墙倒映着集装箱货轮。这座城市像一本打开的立体书,每一页都写着:发展的代价、记忆的重量、重建的勇气。或许正如本地学者所言:“万州的故事,从来不是关于如何被江水淹没,而是关于怎样在潮汐中始终站立。”
(注:全文约2200字,可根据需要增减具体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