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银 历史
在各国为碳排放配额争执不休的今天,甘肃白银市的故事显得尤为特别。这座因明代"白银厂"得名的城市,曾以"中国铜城"的称号见证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又在21世纪初成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当全球热议能源转型时,白银人早已用二十年实践书写了一部"矿竭城不衰"的生存史诗——这里既有古丝绸之路的驼铃记忆,又有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既有三代人坚守的"三线建设"精神,又有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电商传奇。
正统二年(1437年),兰州卫指挥使在现白银矿区设立"白银厂",这个带有鲜明经济色彩的地名就此诞生。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汉代,这里的铜矿就通过丝绸之路流向西域,唐代"会州"(白银古称)更是河西走廊与关中平原间的关键节点。明代《荒政考》记载:"每岁所获铜课,足供九边鼓铸之需",足见其战略地位。
1956年,随着苏联专家的一声爆破,白银公司露天矿在戈壁滩上诞生。这个当时亚洲最大的铜硫联合企业,创造了"出产品、出技术、出人才、出精神"的奇迹:
- 累计为国家贡献铜铅锌等有色金属600万吨
- 1960年代研制出用于"两弹一星"的高纯材料
- 培养的技术工人遍布全国冶金系统
"三线建设"时期,银光厂(现中核集团404厂)等军工企业的入驻,更让这座移民城市汇聚了上海话、东北腔与陇中方言的奇妙交响。
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白银正经历更严峻的考验:
- 露天矿坑深达300米,可采储量不足10年
- 地表塌陷区达12平方公里
- 二氧化硫排放让市区能见度常年不足千米
时任市长袁占亭的"转型宣言"振聋发聩:"我们不要带血的GDP!"随即展开的"四大行动"至今影响深远:
1. 工业再造:从粗炼转向高端新材料(如超导电缆)
2. 生态修复:用40万株树木构建城市绿肺
3. 文化激活:打造"黄河石林"文旅IP
4. 数字突围:建设西北首个云计算数据中心
在低碳经济浪潮中,白银的转型经验突然具有了全球意义:
- 国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2014年)
- 废弃矿区建设的200MW光伏电站年减排CO₂24万吨
- 稀土新材料助力风电叶片技术突破
这种"黑色变绿色"的实践,恰与欧盟"公正转型"计划形成东西呼应。正如访银的德国地质学家穆勒所言:"你们在做的,正是鲁尔区花了50年才完成的事。"
在景泰县永泰古城,明代军事要塞的夯土墙下,老艺人用"黄河战鼓"演绎着《左公西征》的片段。这种列入非遗的表演艺术,如今成为抖音热门话题#最硬核广场舞#。更耐人寻味的是:
- 羊皮筏子制作技艺衍生出高端文创产品
- 传统"地坑院"启发现代节能建筑
- 苦水玫瑰种植带动女性创业
当"小镇青年"成为网络热词,白银的95后们正在改写命运剧本:
- 主播"陇原小银"用直播卖空当地枸杞
- 留法归来的设计师将"彩陶纹样"带上巴黎时装周
- 电竞战队"铜城烈火"打入全国大赛
这种文化自信的觉醒,与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呼愁"理论形成有趣对照——不是对衰败的哀伤,而是对重生的期待。
站在平川区新建的观景台远眺,光伏矩阵与汉代烽燧共沐夕阳的画面,恰似这座城市的精神隐喻。当G7国家为"去工业化"争论不休时,白银用实践证明:
- 传统工业城市完全可能跳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 文化记忆能成为转型的加速器而非包袱
- "小而美"的解决方案同样具有全球价值
这座曾支撑共和国工业脊梁的城市,如今正用自己涅槃重生的故事,为人类共同面对的可持续发展命题,提交一份带着西北风沙味的中国答卷。正如当地诗人王琰在《白银之歌》中写道:"铜的锋芒隐入黄土,光的河流正在醒来……"
(注:文中数据引自《白银市志》《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报告》及地方政府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