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来宾 历史
在广西中部红水河与清水河交汇处,坐落着一座拥有2100多年建制史的城市——来宾。这片土地上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厚重。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来宾一带就有人类活动。1973年在兴宾区发现的"麒麟山人"遗址,出土了距今约3万年的古人类化石,证明这里是华南早期人类的重要栖息地。到了新石器时代,这里成为骆越文化的重要分布区。
来宾博物馆珍藏的大量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无声诉说着远古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武宣县发现的"大龙潭遗址",出土了广西迄今发现最早的稻作遗存,将广西稻作农业的历史推前至距今约6000年前。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来宾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版图。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中留县,治所在今兴宾区,这是来宾最早的县级建制。三国时期,吴国在此设置桂林郡,郡治迁至今象州县境内。
这一时期的来宾,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考古发现的汉代墓葬中,既有典型的中原葬制,又保留了鲜明的本地特色,生动体现了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
今天的来宾,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以上,是典型的壮族聚居区。但这里的壮族文化并非封闭系统,而是长期与汉族文化互鉴共生的产物。
以语言为例,来宾壮语中融入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形成独特的"壮汉语"。而当地汉族方言也吸收了不少壮语词汇和语法特点。这种语言交融现象,正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
1930年,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曾在来宾一带活动,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记忆。象州县中平镇至今保留着红七军指挥部旧址,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抗战时期,来宾成为大后方的重要据点。1944年秋,日军发动桂柳会战,中国军队在来宾一带顽强阻击。武宣县境内的"昆仑关战役"遗址,见证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议题下,来宾传统的稻作文化提供了宝贵启示。当地壮族先民创造的"那文化"(梯田耕作系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以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例,这里的瑶族同胞世代守护着大瑶山自然保护区,形成了"靠山吃山更养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共识的今天,这种传统智慧弥足珍贵。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来宾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象州县的"壮欢"民歌、武宣县的"百崖大峡谷"生态旅游、忻城县的"莫氏土司衙署"等,都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引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秀瑶族的"盘王节"、兴宾区的"三月三"歌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地方历史文化如何保持特色又拥抱世界?来宾的实践给出了启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例如,忻城县利用保存完好的土司文化资源,打造"中国土司文化之乡"品牌;象州县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这些探索都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进,作为广西中部重要节点的来宾,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历史上,这里就是南北交通的要冲;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宾有望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文化桥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来宾与周边柳州、南宁等城市的协同发展,正在形成区域经济新格局。这种区域合作模式,对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站在红水河畔回望历史,来宾的故事不仅是地方记忆,更折射出中国南方民族交融、文化共生的宏大叙事。在全球面临文明冲突、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的今天,来宾的历史经验提示我们:多元共生、和谐发展才是人类文明的正确方向。
这座千年古郡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它既珍视自己的文化根脉,又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变革。这种坚守与创新并重的智慧,或许正是解决当今世界诸多难题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