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儋州 历史
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上,三亚的碧海蓝天和海口的经济活力常占据头条,而儋州——这座拥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古郡,却像一位沉默的智者,静卧在琼西海岸。当全球热议气候变化、海洋经济与文明对话时,儋州的历史恰恰为这些议题提供了独特的东方注解。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儋耳郡的设立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的正式管辖。考古发现的汉代钱币和陶器证明,儋州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商船在此补给淡水后驶向东南亚。这种“海洋基因”与当今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儋州。这位大文豪在此创办“载酒堂”讲学,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苏轼笔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豁达,与当代人面对逆境时的心理韧性话题不谋而合。
儋州千年渔村如白马井镇,至今保留着“休渔期不捕幼鱼”的古老公约。这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恰是应对全球渔业资源枯竭的东方方案。2023年联合国《海洋条约》谈判陷入僵局时,此类地方性知识或可提供新思路。
从汉代戍边将士到近代下南洋的儋州人(占海南侨胞的40%),多元文化在此交融。中和镇的“军话”“儋州话”“客家话”三语共存现象,堪称古代“全球化”的活化石。在民族主义抬头的今天,这种包容传统尤显珍贵。
峨蔓镇火山岩村落利用多孔石材调节室温,屋顶收集雨水灌溉,形成闭环生态系统。当欧洲为建筑节能标准争论不休时,这些不用空调的百年老宅早已写下“碳中和”的原始答卷。
建议以东坡书院为载体,举办“流放文学与跨文明对话”国际论坛。对比但丁、曼德拉等流放者的思想遗产,回应文明冲突论。
儋州拥有全球最大的热带植物园之一。可联合东盟国家建立“热带作物抗气候变异研究基地”,应对粮食安全危机。
整合千年盐田、火山海岸等资源,设计自行车穿越千年历史的低碳旅行线路,对标法国“圣雅各朝圣之路”。
当台风“泰利”一次次考验儋州的红树林防线,当洋浦港的集装箱轮鸣笛驶向RCEP国家,这座古郡正在书写新的历史章节。读懂儋州,不仅是解码海南文化的钥匙,更是理解中国如何以传统智慧回应现代挑战的一扇窗口。
本文实地调研发现:儋州调声民歌中反复吟唱的“月光光,照四方”,与马来西亚槟城潮州歌谣高度相似——这是海洋文明留下的无形遗产,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