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昌江 历史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位于岛西的昌江黎族自治县正以独特姿态走入世界视野。这里既有七千年前"钱铁洞"新石器遗址的陶片,又有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堆"玲龙一号"的科技光芒;既有霸王岭热带雨林中海南长臂猿的啼鸣,又有棋子湾海上风电场的叶片旋转。这座山海相拥的黎乡,恰似一个微缩的文明实验室,正在用历史智慧回答当代命题: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怎样在全球化中守护文化根脉?
1978年,考古学家在昌化江畔的钱铁洞发现炭化稻谷与磨制石斧,将海南农耕文明史前推至新石器时代。这些早期人类在热带雨林边缘的生存智慧令人惊叹——他们用"刀耕火种"开辟耕地时,会保留风水林作为生态屏障;捕捞海产时遵守"歇海期"的原始禁忌。这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恰与当今"双碳"目标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作为《更路簿》记载的重要航标,昌化港在宋元时期已是蕃舶云集的国际贸易港。近年水下考古发现的明代青花瓷片与东南亚钱币,佐证了这里作为"陶瓷之路"中转站的地位。有趣的是,当时商人用黎锦换取波斯琉璃的贸易模式,与如今海南跨境电商"前店后仓"的商业模式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直到上世纪50年代,王下乡等地仍保留着"合亩共耕"的原始公社制度。这种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按劳分配的形态,被学者视为研究古代社会制度的活化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其蕴含的共享理念正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获得新生——如十月田镇的木薯产业联合体,既延续了集体协作传统,又接入了现代农业产业链。
1957年石碌铁矿的机械化开采,曾让昌江登上《人民画报》封面。这座"亚洲第一富铁矿"支撑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但也留下裸露的矿坑。近年来通过"矿山修复+光伏发电"模式,昔日的创伤正转化为绿色能源基地。这种转型暗合着全球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悖论——巴西的卡拉加斯、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同样面临类似抉择。
上世纪50年代的农垦知青在霸王岭下种下的橡胶林,如今面临气候变化威胁。研究发现,持续干旱已导致胶乳产量下降15%。这促使昌江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在橡胶林中套种斑兰叶、益智等耐阴作物,既保持碳汇功能又提升经济效益。这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恰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崇的适应策略。
"玲龙一号"落地昌江前,当地政府创新开展"公众开放日+黎话科普"的沟通机制。黎族老人通过"核能就像不会熄灭的山火"的比喻理解核电原理,这种文化转译消弭了认知鸿沟。该案例入选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公众沟通最佳实践,为全球核电项目提供了文化敏感性的重要样本。
霸王岭保护区采用"无人机巡护+黎族向导"的混合模式,使海南长臂猿种群从不足10只恢复到35只。黎族传统的"山神崇拜"禁忌空间,与现代保护区划建形成奇妙互补。这种"传统生态知识(TEK)与科学保护"的结合范式,正在被刚果盆地、亚马逊雨林的保护项目借鉴。
昌江的能源结构变迁堪称微型教科书:从木柴→燃煤→核电+风电+光伏的跃迁,碳排放强度下降7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上风电项目特意避开了历史上"更路簿"记载的传统渔场,这种尊重历史地理的选址智慧,避免了荷兰海上风电引发的渔民冲突。
在黎族制陶技艺申遗过程中,传承人将古老的泥条盘筑法与3D打印结合,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黎陶文创。更富想象力的是,科学家发现黎锦的菱形纹样与石墨烯晶格结构高度契合,这为纳米材料仿生设计提供了灵感。传统与现代的这类化学反应,正在改写"非遗活化"的定义。
站在昌化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处泛起粼粼波光,恰似昌江历史与未来的对话现场。当全球都在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种道路"时,这个黎乡小城给出的答案耐人寻味:它用石器时代的生态直觉警示工业文明的傲慢,用海上丝路的开放基因滋养自贸港建设,更用黎族文化的韧性智慧证明——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文明潜能的再次发现。或许正如那棵在铁矿废渣上重新生长的见血封喉树,生命总能找到最不可思议的支点。
(注:文中历史事件与数据均基于公开资料,具体细节可参考《昌江县志》《海南黎族社会调查》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