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临高 历史
临高,这座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县城,或许在当今的旅游地图上不如三亚、海口那样耀眼,但它却承载着海南岛乃至中国南海上千年的历史记忆。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到近代抗击外敌的前沿阵地,再到今天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试验田,临高的故事既是一部地方志,也是中国与世界互动的一个缩影。
在全球化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临高的历史与未来显得尤为值得探讨。本文将带您走进临高的过去与现在,思考这座小城如何在全球热点问题的背景下找到自己的定位。
临高自古就是海南岛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门户。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据《临高县志》记载,唐代时已有阿拉伯商人经临高登陆,带来异域的香料与珍宝,同时将中国的瓷器与丝绸运往海外。
临高角作为天然的良港,曾是古代商船避风补给的必经之地。今天,在临高的渔村中,仍能听到老人们讲述祖辈与“番客”(外国商人)交易的故事。
明清两代,临高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明朝为抵御倭寇,在临高设立卫所,至今仍能看到部分古城墙的遗迹。而清代则因“迁界禁海”政策,导致大量沿海居民内迁,临高成为闽粤移民的落脚点之一。
这一时期的临高,文化上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性:既有海南本地的黎族文化,也有来自福建、广东的汉族移民带来的农耕与渔业技术。
抗日战争时期,临高因其地理位置成为琼崖纵队(海南岛抗日武装)的重要活动区域。1949年后,临高作为海南解放的桥头堡,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临高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是海岸线侵蚀。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上过度捕捞和红树林破坏,临高部分沿海村庄的土地正在以每年数米的速度被海水吞噬。
案例: 临高县新盈镇的部分渔民表示,他们的祖屋如今已淹没在海水中,不得不向内陆迁移。这一问题与马尔代夫、孟加拉国等地的气候难民问题如出一辙,只是规模较小。
在中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临高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
临高毗邻北部湾,距离南海争议海域不远。近年来,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与渔业政策直接影响临高的渔民生计。
临高拥有未被过度开发的原始海滩、红树林湿地和丰富的渔业文化,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但如何避免重蹈三亚“过度商业化”的覆辙?
建议:
- 推广“慢旅游”模式,鼓励游客参与渔村生活体验。
- 加强红树林保护,打造可持续的观鸟与生态研学基地。
年轻一代对传统渔业的兴趣下降,临高的“哩哩美”(临高渔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风险。
解决方案:
- 利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推广临高文化。
- 与高校合作,建立“临高方言与民俗”数据库。
临高虽小,却可以成为研究“全球化与地方回应”的典型案例。比如:
- 如何应对气候难民问题?
- 如何在南海争端中保障渔民权益?
- 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复兴海上丝绸之路的记忆?
临高的历史告诉我们,这座小城从未脱离世界的浪潮。从古代的国际贸易,到近代的战争与解放,再到今天的生态与地缘政治挑战,临高始终在适应与抗争中寻找自己的道路。
或许,临高的未来不在于成为另一个三亚,而在于成为自己——一个既能守护传统,又能拥抱变化的海南明珠。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