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株洲 历史
株洲,这座位于湖南省东部的城市,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中或许只是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然而,在这个气候变化、能源转型成为全球焦点的时代,株洲的故事却有着特殊的启示意义——它既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缩影,也是当今绿色转型浪潮中的先行者。让我们沿着铁轨的印记,探寻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株洲的历史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初。1905年,粤汉铁路(广州至武昌段)开工建设,株洲因其地理位置被选为重要站点。1936年,随着浙赣铁路的建成通车,株洲正式成为南北与东西铁路干线的交汇点,这一交通优势彻底改变了这座湘江边小城的命运。
历史细节:抗战时期,株洲火车站成为重要的军事运输枢纽,也因此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点目标。1944年的株洲保卫战中,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此激战,铁路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战后重建过程中,株洲的工业基础开始逐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五"计划(1953-1957)期间,株洲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4个落户株洲,包括:
产业影响:这些项目的建设使株洲迅速形成了以有色冶金、铁路机械、化工为主的重工业体系,为后来成为"中国电力机车之都"奠定了基础。
在株洲的工业化历程中,清水塘工业区是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这个15平方公里的区域曾聚集了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等261家企业,贡献了全市60%的工业产值,却也排放了全市80%的污染物。
环境数据:2013年的监测显示,清水塘地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标1.5倍,重金属污染土壤面积达34.7平方公里,湘江株洲段水质长期处于Ⅳ类甚至劣Ⅴ类。
株洲的环境问题并非孤例,它折射出中国乃至全球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困境:
这些问题与当今全球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形成了鲜明对比,特别是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和目标13(气候行动)。
2014年,株洲被列入全国21个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2018年,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全面启动。这一过程涉及:
转型数据:至2021年,株洲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从2013年的60%提升至89%,湘江株洲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株洲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依托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等龙头企业,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2022年,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600亿元。
技术亮点: - "复兴号"高铁动车组核心部件 - 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 - 中低速磁浮列车商业化运营
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原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是我国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承担了国产大飞机C919部分发动机的研制任务。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研发的超细晶硬质合金,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时代新材的高分子减振降噪产品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
在转型过程中,株洲没有简单抹去工业记忆,而是通过创意改造赋予老工业区新生命:
这种"保留记忆、重塑功能"的做法,与德国鲁尔区、英国曼彻斯特等老工业区的更新理念不谋而合。
株洲的转型呼应了《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
这些措施使株洲成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站在湘江边眺望株洲,老火车站的钟楼与新城区的高楼构成时空对话。这座因铁路而兴的城市,正在新的历史轨道上行驶——从黑色增长到绿色发展,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株洲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最传统的工业基地,也完全可能走出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路。
当下一列高铁从株洲西站驶出,它承载的不再只是乘客与货物,还有一个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希望。这或许就是株洲历史给予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启示:发展路径可以转向,但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