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海 历史
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乌海市常常被旅行者忽略。这座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贺兰山北麓的城市,既不像呼伦贝尔那样以草原闻名,也不似鄂尔多斯因"鬼城"现象备受关注。然而,正是这座人口不足60万的小城,却浓缩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辉煌与阵痛,也正在书写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当代样本。
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成为全球议题的今天,乌海的兴衰起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地方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绝佳窗口。这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微观史。
乌海地处内蒙古、宁夏、甘肃三省区交界处,黄河穿城而过,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期,乌海地区属朔方郡管辖,是中原王朝防御匈奴的前哨。
然而,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过渡带,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乌海地区长期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人口稀少。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还被称为"海勃湾",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戈壁滩。
乌海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58年。那一年,地质勘探队在贺兰山北麓发现了储量丰富的优质焦煤。这一发现迅速改变了这片荒原的命运——国家将这里确定为"三线建设"的重要能源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涌入这片不毛之地。
"先有矿,后有城"是乌海发展的真实写照。1961年,海勃湾市成立;1976年,与乌达市合并成立乌海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个地级市。在计划经济时代,乌海作为"塞外煤都",为全国钢铁工业提供了大量优质焦煤,最高年产量曾达3000万吨。
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乌海迅速崛起为内蒙古西部重要的工业中心。除了煤炭,这里还发展了电力、化工、建材等重工业。到20世纪90年代,乌海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人均GDP长期位居内蒙古前列。
这一时期,乌海的城市建设也突飞猛进。黄河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改善了农业条件;包兰铁路、京藏高速公路的贯通提升了交通地位;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在荒漠中拔地而起。
然而,乌海的快速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长期的煤炭开采导致大面积地面塌陷;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聚集使空气质量恶化;黄河水质受到威胁;城市周边荒漠化加剧。到21世纪初,乌海已成为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全年蓝天数不足100天。
2005年,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的一张卫星照片震惊了世界——在中国北部一片黄色背景中,乌海地区呈现出一个明显的黑色斑点,被媒体称为"中国黑三角"。这张照片成为乌海环境问题的直观写照,也促使当地政府开始反思发展模式。
除了环境问题,乌海还面临着资源型城市的通病——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抗风险能力弱。随着煤炭市场波动,乌海经济几度起伏。特别是2012年后,全国煤炭行业进入低谷期,乌海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财政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
更严峻的是,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乌海的煤炭储量终将枯竭。据测算,按照现有开采速度,乌海优质焦煤仅能维持30-50年。如何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成为摆在乌海面前的紧迫课题。
面对双重危机,乌海选择了主动转型。2007年,乌海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开启了艰难但坚定的转型之路。
在生态治理方面,乌海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矿山修复等一系列工程。通过引黄灌溉、节水技术等手段,在城区周边建起了50多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从建市初期的不足1%提高到现在的17.3%。昔日的"黑三角"正在变成"绿三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乌海的矿山修复工程。通过回填塌陷区、植被恢复、建设光伏电站等方式,乌海已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打造了多个矿山公园,实现了"黑色"到"绿色"的转变。
在经济转型方面,乌海着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发展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链;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乌海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年日照时数超过3000小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已建成多个大型光伏电站,正在打造"光伏+生态治理"的示范项目。同时,依托黄河文化、沙漠景观等资源,旅游业也逐渐兴起。
乌海还注重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转型。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多个技术创新平台。在氢能源、可降解材料等新兴领域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呼包银榆经济区的重要节点,乌海积极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参与"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在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等领域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乌海的转型获得了新的动力。作为传统能源城市,乌海在能源革命中既有压力也有机遇。
一方面,煤炭消费达峰和清洁能源替代将对乌海传统产业形成挑战;另一方面,乌海在新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领域具有发展潜力。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机遇,考验着乌海的智慧和决心。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乌海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作为黄河上游重要节点城市,乌海在流域治理、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也将从中受益。
乌海正在实施的"黄河乌海段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仅改善了本地生态环境,也为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作出了贡献。这种"小城市、大生态"的定位,可能成为乌海的特色发展路径。
尽管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乌海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人才短缺和创新不足是制约转型的关键因素。作为西北小城,乌海在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方面存在天然劣势;科研投入不足也限制了产业升级的速度。
此外,长期形成的资源依赖思维、体制机制障碍等"软环境"问题,也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乌海的转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持久战。
回顾乌海6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荒原到煤都,从"黑三角"到"绿三角",这座黄河之畔的小城见证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辉煌成就,也经历了环境危机的切肤之痛,正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乌海的故事告诉我们:资源开发型城市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谋划转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城市转型不仅是产业更替,更是发展理念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共同挑战的今天,乌海的实践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这座黄河岸边的工业城市,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涅槃重生故事,也为类似城市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中国方案。
未来,乌海或许不再是那个以煤炭闻名的"塞外煤都",而将成为一座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它的转型之路还在继续,而这条路上的经验与教训,都值得被记录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