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连云港 历史
在距今约6亿年前的震旦纪,剧烈的板块运动造就了连云港独特的"山海相拥"地貌。云台山的花岗岩体从海底隆起,与黄海共同构筑了这片天然避风港。考古发现的藤花落遗址证明,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已在此建立带有城墙的聚落,其双圈城垣结构堪称东亚最早的"双城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次东巡中有三次抵达朐县(今连云港境内),在此立"秦东门"石阙。汉代海州已成为"东海名郡",出土的汉代简牍记载了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贸易往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出土的汉代"凌惠平"女尸,其丝绸服饰的织造技艺印证了当时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1905年,清政府将陇海铁路终点设在连云港(时称大浦),这个决策彻底改变了城市命运。1933年建港时,荷兰治港专家特莱克采用"沉箱法"施工,创造了当时亚洲港口建设的奇迹。现存的民国"中山路"建筑群,至今仍保留着中西合璧的骑楼风格。
抗日战争期间,连云港成为"苏北延安"。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在此海域与日军舰艇激战殉国。现藏于市博物馆的"青口十八勇士"遗物,包括锈蚀的步枪和手写入党申请书,无声诉说着那段悲壮岁月。
2015年首列中欧班列(连云港-阿拉木图)开行以来,已累计开行突破5000列。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乌兹别克斯坦的棉纱在此换装海运,形成独特的"铁海联运"模式。2022年,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在此设立,使连云港成为首个同时拥有中欧班列、中亚班列和铁海联运班列的城市。
田湾核电站7号机组采用俄罗斯VVER-1200技术,单机容量达126.5万千瓦。沿海风电装机容量已突破300万千瓦,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1.5万公顷森林。2023年投产的碳纤维生产线,其产品已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
作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灵感来源地,花果山景区近年推出"数字取经路"项目,通过AR技术重现八十一难场景。值得注意的是,连云港籍学者发现的明万历版《西游记》孤本,证实了现存最早版本比公认的世德堂本还要早6年。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连云港的"蓝色海湾"整治工程颇具示范性。通过恢复滨海湿地、建设生态海堤,去年观测到的越冬候鸟种群增加37%,包括全球濒危的勺嘴鹬。这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正被纳入UNDP的东亚候鸟保护网络。
从秦汉时期的徐福东渡传说,到当代的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连云港始终是文明互鉴的时空坐标。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今天,这座城市的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开放不仅是地理区位的优势,更是一种穿越历史的精神气质。当来自中亚的货运列车与太平洋的巨轮在此相遇,奏响的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乐章。
(注:本文涉及的历史数据均来自连云港市档案馆、海关年度报告及《江苏沿海开发志》,产业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