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泰州 历史
在长江三角洲北翼,有一座被水网温柔包裹的城市——泰州。这座拥有21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曾是吴越文化的交汇点、盐运河上的商贸枢纽,也是明代哲学家王艮“泰州学派”的发源地。今天,当全球面临气候变化、文化冲突、可持续发展等共同挑战时,泰州的历史智慧与当代实践,或许能为我们提供独特的东方答案。
泰州“州建南唐,文昌北宋”的历史脉络,始终与水息息相关。古泰州城依水而建,凤城河环绕老城,南官河、卤汀河等水系如血脉般贯通全域。这种“水城共生”的格局,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等世界著名水城形成有趣呼应,却发展出更内敛的东方适应性智慧。
案例:明代泰州为防洪发明的“月城”体系——通过内外双城墙与水道配合,既防御外敌又调节水位,比荷兰同期水利工程更早体现系统思维。
2023年全球极端气候频发之际,泰州的“海绵城市”建设入选联合国人居署案例。老城区保留的宋代排水暗渠与现代雨水花园结合,年径流控制率达85%。这种“古今叠合”的生态治理模式,为东南亚沿海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作为唐宋时期全国最大海盐产区,泰州通过盐运河(现泰东河)将食盐输送至长江流域,甚至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朝鲜半岛。盐商文化催生的金融创新——盐引制度,堪称早期期货交易的雏形。
历史现场:今日泰州税东街明清盐运使衙门遗址,仍可触摸到当年“盐课居天下半”的辉煌。
当欧美热议“去全球化”时,泰州盐商兴衰史颇具警示意义。明末因海禁政策导致盐商没落,与今天某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形成历史镜像。而当代泰州医药城(中国医药城)坚持国际合作研发新冠疫苗的选择,则延续了开放基因。
16世纪,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比欧洲启蒙运动早200年主张知识平民化。其弟子颜钧甚至主张“工商皆本”,挑战了传统士农工商等级秩序。
当代价值:在AI技术伦理讨论中,泰州学派“道在民间”的思想,为科技民主化提供了哲学资源。2023年泰州举办的“新泰州学派”国际论坛,吸引了哈贝马斯学派学者参与对话。
从泰州走出的京剧大师梅兰芳,1930年访美演出时用《贵妃醉酒》打破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今天泰州京剧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巡演,延续着这种“柔性的文化对话”。
1940年的黄桥决战,新四军以少胜多创造了统战典范。如今黄桥镇“军民融合产业园”里,无人机研发中心与老支前模范纪念馆比邻而居,诠释着“止戈为武”的东方和平观。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泰州白马庙成立。这座内陆城市与深蓝文明的奇妙联结,提醒着陆权国家走向海洋时的文化调适——泰州海军文化公园展示的郑和宝船模型与辽宁舰模型并置,暗喻着和平崛起的连续性。
当我们在泰州溱潼古镇的石板路上行走,会同时踩到唐代的砖、清代的瓦和现代的光纤。这座城市的魅力,正在于它总能把历史转化为应对当代挑战的密码:
或许正如泰州籍作家毕飞宇在《推拿》中写的:“真正的历史,永远活在普通人如何应对具体的困境里。”在这个意义上,读懂泰州,就是读懂中国如何带着厚重的过去,走向纷繁复杂的未来。
(注:本文约2500字,可根据需要增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