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扬州 历史
扬州,这座位于江苏省中部的古城,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它既是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淮左名都”。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扬州的历史与文化依然焕发着独特的生命力。从大运河的兴衰到“一带一路”的现代叙事,从盐商的辉煌到低碳城市的探索,扬州的故事不仅关乎过去,更与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紧密相连。
扬州因运河而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扬州成为连接黄河、淮河、长江的交通要冲。唐代时,这里已是“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的繁华都市。明清时期,运河漕运让扬州成为全国盐业中心,富甲天下的盐商在此修建园林、资助文化,留下了个园、何园等世界文化遗产。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扬州段作为重要节点备受关注。如今,扬州通过修复古运河沿岸风貌、打造“运河三湾”生态公园,探索历史遗产与现代城市的共生之道。这一实践呼应了全球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也为其他历史城市提供了借鉴。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扬州正推动运河航运的绿色转型:电动船舶试点、岸电设施普及、生态护岸建设……这些举措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城市”不谋而合。
扬州盐商的财富源于垄断两淮盐业。他们通过运河将盐销往全国,甚至间接参与东亚海上贸易(如对日走私铜料)。这种以国家特许经营为依托的商业网络,堪称早期全球化的区域案例。
盐商资助了“扬州八怪”等艺术家,修建了藏书楼(如文汇阁),推动了戏曲(如扬剧)发展。这种“商业+文化”的模式,与当今城市通过文化产业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思路异曲同工。
盐商因政策红利崛起,也因盐政改革衰落。这段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在于:过度依赖单一产业或政策优势的城市,往往难以适应变革。扬州近年来的产业多元化(如汽车零部件、光伏新能源)正是对这一教训的回应。
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医学和建筑技术。他的故事是古代东亚文明交流的缩影,也被视为“一带一路”人文合作的历史注脚。
如今,扬州通过“鉴真马拉松”“中日韩书法交流展”等活动延续交流传统。2023年,扬州与日本奈良合作举办“鉴真文化节”,展现城市如何以历史IP促进民间外交。
在全球民族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扬州的文化交流实践提示我们:文明互鉴需要超越符号化叙事,深入民间日常互动(如扬州与奈良的民宿合作项目)。
李白笔下“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了这座城市的自然之美。古代扬州人通过园林设计(如借景、理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智慧与当代生态城市理念高度契合。
20世纪末,扬州曾因化工产业导致运河污染。2010年后,通过关停污染企业、建设湿地公园(如廖家沟中央公园),逐步恢复“绿杨城郭”风貌。
扬州正在打造“光伏+储能”示范社区,推广装配式建筑,并计划于2025年实现公共机构碳中和。这些举措使其成为长三角绿色发展的观察样本。
扬州的故事告诉我们:
- 历史不是包袱,而是创新的资源——从运河到“一带一路”,从盐商到文化产业,扬州的转型始终立足自身优势。
- 全球化需要地方性——在标准化浪潮中,扬州通过文化独特性(如早茶文化、漆器工艺)保持辨识度。
- 可持续发展是古今共识——无论是古代园林的生态智慧,还是今天的零碳规划,都指向同一命题:如何让城市更宜居。
站在大运河边,看货轮与游船交错而行,或许能读懂这座城市的密码:它始终在流动中寻找平衡,在记忆中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