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丽 历史
在天津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东北部,有一片被许多游客甚至本地人忽略的土地——东丽区。这里没有五大道的小洋楼,没有古文化街的喧嚣,却承载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完整记忆。当全球供应链重组、产业升级成为国际热点话题时,回望东丽这片土地上的工业变迁,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提供独特的视角。
东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这片土地还被称为"东郊",是天津卫城东面的一片农耕区。清代《天津县志》中记载:"东郊多斥卤之地,民以煮盐、捕鱼为生。"这里的"斥卤"指的就是盐碱地,恶劣的土壤条件让传统农业难有作为。
19世纪末,随着天津开埠,西方工业文明的气息开始渗透到这片土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军在东丽地区建立了临时兵营,无意中带来了最早的工业化痕迹——一条简易的窄轨铁路。这条铁路虽然短暂存在,却在当地农民心中种下了对机械力量的敬畏。
1920年代,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在东丽区的海河畔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这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重要起点。当时,这里生产的"海王星"牌精盐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东南亚,堪称中国最早的"全球化"工业产品之一。
同一时期,日本殖民势力也在东丽建立了东亚烟草工厂等工业设施。这种被迫的工业化给当地带来了复杂的记忆——既带来了就业机会,也伴随着殖民压迫。这种矛盾性成为东丽工业文化的重要底色。
1949年后,东丽区(当时为东郊区)被纳入国家重点工业布局。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多个落户于此,包括著名的天津化工厂、天津碱厂等。这些"共和国长子"级的企业不仅生产工业原料,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技术工人。
1958年,东丽区建立了天津第一座工人新村——张贵庄工人新村。整齐划一的红砖楼房、配套的工人俱乐部和子弟学校,构成了典型的社会主义工业社区图景。这种生活模式影响了整整两代东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辉煌的背后是沉重的代价。到1980年代,东丽区已成为天津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老工人王建国回忆:"那时候晾衣服都不敢在外面,一会儿就落一层灰。冬天烧煤的烟囱排出的烟尘,能把雪都染黑。"
更深刻的是身份认同的困惑。东丽人既自豪于"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又苦恼于被天津市区居民视为"郊区的、脏兮兮的工厂人"。这种边缘感促使许多东丽家庭将"让孩子离开工厂"作为最高目标。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东丽区迎来了新一轮工业化浪潮。摩托罗拉、三星等跨国企业相继在此建立生产基地,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新型产业园区拔地而起。
全球化给东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冲击。韩国企业集中的区域出现了"韩式"理发店、餐馆;台资企业周围则兴起了珍珠奶茶店。东丽从一个单纯的工业区开始向多元文化社区转变。
进入21世纪,随着环保标准提高和产业升级,东丽区的传统重化工企业陆续关停或搬迁。2015年,运营了近60年的天津化工厂正式停产,标志着东丽区进入后工业时代。
与此同时,工业遗产保护成为新课题。原天津碱厂的"红三角"牌楼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部分老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园。这些努力试图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东丽的工业记忆。
近年来,东丽区将发展重点转向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等机构的落户,为区域转型提供了智力支持。
特别是在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东丽区的部分企业成为"卡脖子"技术攻关的重要力量。如位于华明高新区的某半导体材料企业,其产品成功替代了进口,体现了"国产替代"战略在东丽的实践。
随着天津外环线东扩和地铁线路延伸,东丽区正加速融入主城区。传统的工人社区被新型商品房小区取代,原住民与新移民之间的文化融合成为社会治理新课题。
有趣的是,一些老工业区子弟在父辈工作过的厂房原址上开办怀旧主题餐厅,用"工业风"装修和老照片墙吸引顾客。这种商业行为无意中成为了工业记忆的传承方式。
在"双碳"目标下,东丽区正探索工业城市的低碳转型路径。东丽湖片区通过生态修复,从昔日的工业废水排放区变为城市"绿肺";部分企业利用屋顶安装光伏板,实践绿色制造。
这种转型并非一帆风顺。2022年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因环保不达标被勒令整改,导致上千工人暂时失业,反映了绿色转型中的阵痛。
东丽的百年变迁折射出全球工业城市的共同命运——从辉煌到衰落再到复兴。与美国底特律、德国鲁尔区相比,东丽的转型得益于中国特有的"政府主导+市场调节"模式,避免了西方工业城市常见的"空心化"危机。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的背景下,东丽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快速响应能力展现了独特优势。2020年初,区内多家企业迅速转产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体现了中国制造的韧性。
东丽经验还提示我们思考全球化与地方特色的关系。当全球资本带来标准化厂房和流水线的同时,如何保持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东丽区近年兴起的"工业旅游"项目或许提供了思路——将全球化生产与地方记忆有机结合。
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今天,东丽作为曾经深度参与全球分工的区域,其未来发展路径或许能为我们思考"新型全球化"提供微观样本。
站在空港经济区的高楼上俯瞰东丽,老工业区的烟囱与新建的研发中心比邻而立,恰如这个区域的缩影——一只脚扎根于厚重的工业历史,另一只脚已迈向不确定但充满可能的未来。
当世界热议产业链重组、科技自主可控时,东丽这样的中国工业社区正在书写自己的答案。它们的故事提醒我们:任何关于全球化的宏大叙事,最终都要落脚到具体社区、具体人群的日常生活与选择上。
或许,这就是研究东丽历史的当代意义——在记忆与未来之间,寻找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工业文明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