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圭亚那 历史
在谈论南美洲时,人们常想到巴西的狂欢节、阿根廷的探戈或委内瑞拉的石油。然而,夹在委内瑞拉和苏里南之间的圭亚那(Guyana)却鲜少成为国际焦点——直到最近。这个人口不足80万的国家,因近年来发现全球最大海上油田之一而突然跻身“人均GDP增速世界第一”,却也因领土争端、生态危机和殖民遗产再次暴露在全球聚光灯下。
圭亚那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殖民史。16世纪起,西班牙、荷兰、英国先后争夺这片土地,最终英国在1814年确立统治权。殖民者带来的不仅是语言(英语是官方语言)和制度,更彻底重塑了当地人口结构:
尽管1966年脱离英国独立,圭亚那仍深陷殖民遗产的泥潭:
“我们的国界线是殖民者在欧洲用尺子划定的,却要我们承受永恒的争端。”——圭亚那历史学家沃尔特·罗德尼
2015年,埃克森美孚在斯塔布鲁克区块发现超110亿桶石油储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4年圭亚那GDP增速将达34%,人均GDP有望突破6万美元。但光鲜数据背后隐藏着经典“资源诅咒”:
埃塞奎博地区(占圭亚那领土2/3)的争议因石油再度激化。2023年12月,委内瑞拉公投宣称对该地区拥有主权,甚至出现军事对峙。这场争端本质是:
圭亚那首都乔治敦90%区域低于海平面,依赖荷兰式堤坝系统。政府每年需投入GDP的5%应对海岸侵蚀,但:
尽管圭亚那森林覆盖率达87%(全球第二),但石油开发与环保承诺形成荒诞对比:
圭亚那的困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世界的核心矛盾:
当这个南美小国在2024年担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时,它的声音或许值得世界侧耳倾听——因为在圭亚那上演的,正是人类共同未来的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