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立陶宛 历史
立陶宛,这个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小国,人口不足300万,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轨迹,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地缘政治的焦点之一。从古老的波罗的海部落到中世纪的大公国,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到如今的欧盟与北约成员国,立陶宛的历史是一部关于生存、抵抗与身份认同的史诗。
在当今世界,立陶宛因其对台湾问题的立场、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以及其在欧盟内部的角色,频频登上国际新闻头条。这个小国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命运,也折射出全球权力格局的微妙变化。
立陶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与周边国家不同,立陶宛是欧洲最后一个皈依基督教的国家,直到1387年才正式接受天主教。在此之前,立陶宛大公国凭借其独特的异教信仰和军事力量,成为东欧的一支重要力量。
14世纪,立陶宛大公国与波兰结成联盟,形成了欧洲最大的国家之一——波兰-立陶宛联邦。这一时期,立陶宛的文化、政治影响力达到巅峰,甚至一度控制着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广袤领土。
18世纪末,波兰-立陶宛联邦被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立陶宛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立陶宛人不断反抗俄化政策,努力保存自己的语言与文化。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陶宛宣布独立,成为欧洲最早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之一。然而,好景不长,二战期间,立陶宛先后被苏联和纳粹德国占领,最终在1944年再次被苏联吞并。
在苏联统治下,立陶宛经历了强制集体化、大规模流放和文化压制。尽管如此,立陶宛的地下出版、宗教活动和民族主义运动从未停止。1980年代末,立陶宛成为苏联解体的先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直接推动了苏联的崩溃。
独立后的立陶宛迅速转向西方,2004年加入欧盟和北约,成为西方阵营在东欧的前哨。与此同时,立陶宛与俄罗斯的关系持续紧张,尤其是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立陶宛成为对俄制裁的坚定支持者。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立陶宛不仅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还率先禁止俄罗斯货物过境其领土,引发莫斯科的强烈反应。立陶宛的立场体现了其历史记忆——对俄罗斯的不信任根植于几个世纪的被占领经历。
2021年,立陶宛允许台湾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成为首个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的欧盟国家。这一举动引发中国的强烈不满,北京随即降低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级别,并实施经济反制。
立陶宛的这一决策并非偶然。一方面,立陶宛国内存在较强的反威权主义情绪,对中国的“战狼外交”持批评态度;另一方面,立陶宛试图通过支持台湾,强化其作为“民主捍卫者”的国际形象,并争取美国的支持。
立陶宛是欧洲最早完全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国家之一。2014年,立陶宛建成液化天然气(LNG)进口终端,彻底切断俄罗斯天然气供应。2022年俄乌战争后,立陶宛更进一步,成为首个完全停止进口俄罗斯电力的欧盟国家。
然而,立陶宛的安全焦虑并未消失。该国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接壤,而加里宁格勒是俄军的重要军事基地。立陶宛政府多次呼吁北约加强在该地区的驻军,以应对潜在的威胁。
立陶宛的外交选择深受其历史影响。几个世纪被大国瓜分的经历,使其对任何形式的“势力范围”都极为敏感。这也是为什么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乌克兰问题上采取如此坚定的立场——它试图通过主动出击,避免再次成为大国交易的筹码。
立陶宛的“价值观外交”为其赢得了国际声誉,但也付出了经济代价。中国的经济反制导致立陶宛对华出口暴跌,部分企业面临困境。这引发国内争议:是否应该为了原则牺牲利益?立陶宛的案例表明,小国在推行道德外交时,必须谨慎权衡代价。
尽管国土狭小,立陶宛却善于利用国际规则和多边机制维护自身利益。无论是通过欧盟集体行动对抗俄罗斯,还是借助北约的安全保障,立陶宛展现了小国如何通过结盟和制度性参与,增强自身话语权。
立陶宛的故事远未结束。在全球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的今天,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将继续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平衡与中俄的关系?如何在欧盟内部发挥更大影响力?如何确保自身安全而不陷入过度依赖盟友的陷阱?
立陶宛的答案,或许能为其他小国提供借鉴——在强权环伺的世界里,唯有坚守身份、善用联盟、敢于发声,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