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居銮 历史
在马来西亚柔佛州的中部,有一座名为居銮(Kluang)的小城。它没有吉隆坡的繁华,也没有槟城的文艺,却以独特的韧性和历史沉淀,在时代的洪流中默默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居銮的名字源自马来语“keluang”(蝙蝠),传说这里曾是蝙蝠栖息的密林之地。如今,这座小城不仅是柔佛州的交通枢纽,更是一个缩影——折射着马来西亚的殖民历史、多元文化融合,以及当今全球背景下小城镇的生存与发展困境。
居銮的现代历史与英国殖民统治密不可分。19世纪末,随着橡胶种植业的兴起,英国殖民者看中了柔佛中部的肥沃土地。居銮因其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柔佛中部平原),逐渐成为橡胶和油棕种植的中心。
1920年代,英国殖民政府修建了连接居銮与新山的铁路,进一步推动了这座小城的经济发展。铁路不仅运输橡胶和棕油,也带来了移民潮——华人、印度人劳工涌入,形成了今天居銮多元族群的雏形。
1942年,日军占领马来亚,居銮未能幸免。许多当地居民被迫成为“死亡铁路”(泰缅铁路)的劳工,或在日军的“肃清”行动中丧生。这段黑暗历史至今仍是居銮老一辈人的集体记忆。
战后,英国重返马来亚,但殖民统治已摇摇欲坠。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居銮的橡胶经济依然繁荣,但全球市场的波动开始影响这座依赖单一产业的小城。
20世纪后期,随着合成橡胶的兴起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居銮的橡胶产业逐渐萎缩。许多胶园被改种油棕,而年轻一代则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吉隆坡或新加坡谋生。这一现象并非居銮独有,而是全球许多资源型城镇的共同命运。
居銮的华人社群以福建人和潮州人为主,早期多从事橡胶种植和小商业。著名的“居銮咖啡”便是华人移民文化的产物——浓郁的南洋咖啡配上烤面包,成为当地人的日常。
然而,1969年马来西亚“五一三事件”后,种族矛盾激化,居銮的华人也曾面临政策上的边缘化。今天,尽管官方推行“一个马来西亚”政策,但族群间的经济差距仍是隐忧。
居銮的印度社群以泰米尔裔为主,多从事种植园劳工或小生意。当地的印度庙宇,如Sri Subramaniar Temple,是重要的文化地标。然而,印度社群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也反映了马来西亚社会更深层的结构性不平等。
作为马来人占多数的城镇,居銮的伊斯兰文化近年来日益显著。新建的清真寺、伊斯兰学校(Madrasah)和日益严格的宗教规范,让这座小城的文化氛围逐渐变化。这一趋势与马来西亚全国的伊斯兰化浪潮同步,但也引发了关于“多元性是否在消退”的讨论。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小城镇一样,居銮面临年轻人口外流的困境。许多人选择去新加坡打工(仅一小时车程),导致本地劳动力短缺。居銮的街头常见老人和外国劳工(如印尼和孟加拉籍),而本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柔佛州近年来频发水灾,居銮也未能幸免。2021年底的大水灾让许多低洼地区的居民无家可归。科学家警告,这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降雨模式改变有关。居銮这样的农业城镇,未来可能面临更频繁的自然灾害。
居銮并非传统旅游城市,但近年来,一些特色景点开始吸引游客:
- UK农场:以农业体验为主题的生态农场。
- 居銮火车站:百年历史的殖民建筑。
- 南峇山(Gunung Lambak):适合徒步爱好者的自然景点。
然而,缺乏国际知名度和基础设施不足,限制了居銮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居銮的故事,是马来西亚的缩影,也是全球化时代下无数小城镇的共同叙事。它见证了殖民经济的兴衰、多元文化的碰撞,以及当今世界的气候危机与人口流动挑战。
或许,居銮的未来不在于重现橡胶帝国的辉煌,而在于找到一条平衡发展、文化共存与生态可持续的道路。这座小城的命运,终将与世界的脉搏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