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丰盛港 历史
在马来西亚柔佛州的东海岸,有一座名为丰盛港(Mersing)的小镇。它不像槟城或马六甲那样被游客熟知,却承载着马来半岛东海岸数百年的贸易史、殖民记忆与海洋文化。如今,随着气候变化、海洋生态危机和地缘政治博弈的加剧,这座宁静的港口小镇正站在全球议题的十字路口。
丰盛港的名字源自马来语“Mersing”,一说与当地河流的急流(“mersik”)有关,另一说则指向早期商船在此“停泊”(“berlabuh”)的传统。早在15世纪马六甲王朝时期,这里已是商船往返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的中转站。柔佛苏丹国时期,丰盛港因盛产木材和海洋资源成为区域经济节点,但也屡遭海盗侵扰,留下“危险水域”的古老传说。
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将丰盛港纳入“海峡殖民地”体系,将其打造为橡胶和锡矿的出口港。英殖民政府修建的码头和公路至今仍能在老城区找到痕迹。二战期间,日军从丰盛港登陆柔佛,当地华人社群曾组织抗日游击队,这段历史在近年逐渐被学者挖掘。
马来西亚独立后,丰盛港因西海岸城市的崛起而逐渐边缘化,成为前往刁曼岛(Tioman Island)的跳板。但渔业和农业仍是当地支柱产业,传统的“渔村甘榜”(Kampung)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作为沿海城镇,丰盛港正面临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的严峻考验。2021年柔佛大水灾中,丰盛港多个渔村被淹没,渔民损失惨重。当地环保组织“丰盛港海洋守护者”指出,红树林的过度砍伐加剧了灾害风险,而政府主导的“填海造陆”项目更引发生态争议。
丰盛港以北的Air Papan海滩,过去十年已后退近20米。居民被迫迁移,而旅游业者则试图用人工礁石延缓侵蚀——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案正是全球沿海社区的缩影。
疫情后,丰盛港凭借刁曼岛的“生态旅游”标签吸引国际游客,但过度开发已导致珊瑚礁退化。2023年,一艘游轮漏油事件使附近海域生态雪上加霜。当地渔民与旅游从业者的矛盾日益尖锐:前者要求限制潜水活动,后者则抱怨“环保政策扼杀生计”。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在柔佛州的推进,丰盛港被纳入“东海岸铁路计划”潜在支点。新加坡媒体曾报道“中国资本有意投资港口升级”,引发关于“军事用途”的猜测。尽管马来西亚政府否认,但小镇居民已开始担忧:全球化浪潮下,他们的家园会否成为大国竞争的棋子?
面对变迁,丰盛港人开始重新挖掘自身历史价值:
- 殖民建筑活化:1920年代的老邮局被改造成社区图书馆,展出二战时期的书信。
- 口述历史计划:年轻人记录老渔民的航海记忆,制作成多语言播客。
- 美食作为媒介:传统“椰浆鱼咖喱”(Gulai Ikan)被列入柔佛非遗,成为文化体验项目。
一些社会企业正在尝试平衡发展与保护:
- 海藻养殖合作社:妇女团体种植经济海藻,替代破坏性捕捞。
- 零碳民宿运动:采用太阳能和雨水收集系统的民宿获国际生态认证。
丰盛港的故事,是全球化时代边缘社区的典型叙事——它既面临气候危机、资本入侵等外部压力,也蕴藏着文化韧性和创新可能。当世界热议“去全球化”时,或许正需要从这样的地方汲取智慧:如何在不牺牲身份认同的前提下,与更广阔的世界共处?
(注:本文为博客范本,具体史实需进一步核实。可延伸讨论议题包括:原住民Orang Asli在丰盛港历史中的角色、塑料污染对当地渔业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