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乐 历史
在马来西亚彭亨州南部,百乐(Bera)如同一颗被雨林与湖泊环绕的时光胶囊。这座以马来原住民(Orang Asli)文化、二战遗迹和殖民记忆交织的小镇,鲜少出现在国际新闻中,却悄然折射着当今世界的热点议题——从原住民权益、生态保护到后殖民身份认同。本文将带您穿越百乐的百年沧桑,探寻地方历史如何与全球叙事共鸣。
百乐地区的Semelai族世代依赖Tasik Bera(百乐湖)生态系统,他们的传统知识体系被称为“森林中的宪法”。2010年代,当跨国公司试图开发湖区的油棕种植园时,Semelai人联合环保组织发起抗议,最终促成马来西亚政府将百乐湖列为“拉姆萨尔湿地公约”保护区。这一事件与亚马逊原住民保卫雨林的斗争形成跨洲呼应,凸显原住民作为地球生态守护者的关键角色。
英国殖民时期(19世纪末至1957年),百乐因富含锡矿与橡胶资源被纳入剥削体系。至今仍存的殖民者别墅与废弃矿场,成为“黑金”(橡胶)贸易血腥史的见证。耐人寻味的是,2023年欧盟《反森林砍伐法案》限制进口与毁林相关的商品,直接冲击马来西亚棕榈油产业——这种新殖民主义色彩的政策,与百乐殖民历史的吊诡延续形成对话。
二战期间,百乐的密林是马来亚共产党抗日武装的据点之一。当地华人社群曾冒险为游击队提供补给,这段历史在当代中马关系 discourse 中常被重新诠释。2020年代中美博弈背景下,东南亚二战记忆的“再政治化”现象,在百乐战争纪念碑前的不同游客群体(中、马、日)互动中可见一斑。
1950年代紧急状态时期,英军在百乐建立“新村”集中安置华人,以切断对马共的支持。这些铁皮屋顶的排屋群落如今成为“创伤旅游”景点,与乌克兰战争中的强制迁移报道并置时,引发关于“安全叙事”如何合理化侵犯人权的历史循环思考。
百乐周边曾拥有东南亚最富碳汇能力的泥炭森林,但1990年代以来的农业开发导致大量碳排放。2015年印尼霾害危机期间,百乐居民首次体验到跨国烟霾的危害,促使当地NGO推动“社区护林人”计划。这与巴西雨林守护者Chico Mendes的故事共享同款悲壮。
2023年,彭亨州政府试点将百乐泥炭地纳入碳交易市场。尽管被批评为“绿色洗白”,但原住民首次以股权形式参与分成,标志着全球气候正义运动的地方实践。一位Semelai长老的疑问发人深省:“西方卖了我们一百年橡胶,现在又来买我们的空气,这公平吗?”
百乐市集的“椰浆饭包裹在香蕉叶中”被华人小贩加入猪油渣,印度裔则发明了咖喱鱼版本。这种饮食融合在马来西亚“昌明大马”(Malaysia Madani)政策倡导下,成为对抗宗教极端主义的温柔武器。
Semelai族的树皮布制作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年轻一代用#SaveCraft话题连接全球手工艺复兴运动。当一位少女在视频里用树皮布裁剪“元宇宙风格”服饰时,传统与现代达成了奇妙和解。
百乐的历史提醒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地方性议题”。当俄乌战争影响棕榈油价格、当全球变暖改变季风模式、当TikTok算法改写文化传承——这个彭亨小镇的每个故事都在诉说:所谓世界热点,不过是无数个百乐共振的结果。下次当您听说COP气候会议或原住民土地权争论时,不妨想想马来西亚这个静谧湖畔的千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