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而连突 历史
在马来西亚彭亨州的腹地,藏着一个名为而连突(Jerantut)的小镇。它既是通往大汉山国家公园(Taman Negara)的门户,也是彭亨河与热带雨林交织的古老聚落。这里的历史鲜少被主流叙事提及,却在全球化与气候危机的浪潮中,悄然成为观察马来西亚社会变迁的微观样本。
而连突的历史可追溯至原住民(Orang Asli)的聚居时代。这片土地曾是塞迈族(Semai)和特米亚族(Temiar)的狩猎场,他们以雨林为生,发展出独特的生态智慧。19世纪末,随着马来半岛锡矿与橡胶经济的崛起,彭亨河成为运输要道,而连突逐渐发展为内陆贸易中转站。
英国殖民者通过铁路与公路建设彻底改变了而连突的命运。1903年,东海岸铁路(East Coast Railway)延伸至而连突,使其成为彭亨州内陆与沿海(如关丹)的枢纽。殖民政府还在此设立行政中心,引入橡胶种植园,迫使原住民与移民劳工(华人、印度人)共同构建了多元社会。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而连突因远离西海岸工业带而逐渐边缘化。尽管政府推动联邦土地发展局(FELDA)计划开垦周边森林,但过度依赖农业的经济模式使其陷入“资源诅咒”——雨林砍伐与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作为大汉山国家公园的入口,而连突的生态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全球棕榈油需求催生的种植园扩张,导致周边雨林面积锐减。2020年彭亨州洪水被科学家归因于上游森林蓄水能力下降,而连突居民既是受害者,也是产业链中的一环。
2022年,塞迈族部落因土地被侵占发起诉讼,要求政府承认其传统领地权利。这场“绿色诉讼”折射出全球原住民运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交织。
疫情后,生态旅游成为而连突的经济新希望。但过度依赖游客(尤其是欧美背包客)也带来挑战:
- 文化商品化:原住民表演被简化为“异域风情秀”;
- 基础设施压力:雨季洪水常冲毁通往国家公园的道路。
与马来西亚许多小镇一样,而连突面临青年人口外迁问题。当地学校教师受访时坦言:“学生毕业后更愿去吉隆坡当外卖骑手,也不愿继承父辈的橡胶园。”
一些社会企业尝试推广可持续橡胶与蜂蜜采集,通过国际认证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某华人合作社与塞迈族合作开发的“雨林蜜”已出口至欧洲。
年轻一代开始用短视频记录而连突的雨林生活,TikTok上“#Jerantut”标签下的捕鱼、藤编等内容意外走红。这种“数字原真性”或许能扭转小镇的刻板印象。
彭亨州政府计划中的东海岸铁路升级可能带来投资,但也需警惕地产投机。居民组织呼吁:“交通便利不应以牺牲社区韧性为代价。”
而连突的故事,是全球化边缘地带的缩影。当气候正义、文化存续与发展权在此碰撞,这个小镇的抉择或许能为世界提供另一种答案:真正的进步,始于对土地与人的尊重。
(注:本文为博客范本,具体数据与事件需进一步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