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劳勿 历史
在马来西亚彭亨州的西北角,藏着一个名为劳勿(Raub)的古老小镇。这里曾是19世纪末锡矿热潮的核心地带,如今却因金矿开采与棕榈油扩张陷入环境争议。当全球热议气候变化、原住民权益和资源掠夺时,劳勿的故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间的永恒挣扎。
1889年,英国殖民者在劳勿发现金矿,随即成立劳勿澳洲金矿公司(Raub Australian Gold Mining Company)。矿井深达600米,一度是英属马来亚最深的金矿,吸引了大批中国广东客工。这些矿工在“契约劳工”制度下饱受剥削,他们的血汗奠定了劳勿“黄金镇”的称号,却也埋下了殖民经济的不平等基因。
劳勿的街头至今可见清真寺、观音庙和锡克庙比邻而立。华人矿工、马来农民和印度种植园工人共同塑造了小镇的多元性,但族群资源分配问题始终暗流涌动。例如:
- 华人社群掌控传统商业,但政治话语权薄弱;
- 原住民(Orang Asli)被边缘化,土地权屡遭侵蚀。
2010年代,澳大利亚公司Peninsular Gold获准重启劳勿金矿,采用“堆浸法”(用氰化物溶液提取黄金)。当地居民组织“拯救我们的河流”运动,指控采矿污染水源。
彭亨州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棕榈油产区,劳勿周边雨林正被种植园吞噬。国际品牌如雀巢的供应链审查,将劳勿推向风口浪尖:
- 数据:2001-2020年,彭亨州失去约14%的原始森林(Global Forest Watch);
- 原住民控诉:传统狩猎地被毁,政府却以“非法占用国有土地”驱赶他们。
西方环保组织批评马来西亚“破坏雨林”,但劳勿人反问:“难道我们只能靠旅游业糊口?”这种矛盾体现了全球南方国家的普遍困境:
- 欧盟的森林法规可能限制棕榈油出口,威胁农民生计;
- 中国投资进入彭亨基建项目,被部分媒体贴上“资源掠夺”标签。
劳勿的泥炭地是重要碳汇,但排水种植棕榈油会释放巨量二氧化碳。这里的故事提醒世界:
- “碳中和”承诺需落实到地方社区;
- 绿色融资如何惠及劳勿这样的边缘城镇?
在劳勿的老街上,殖民时代的矿场办公楼已被改为遗产博物馆,而镇外的雨林仍在电锯声中消退。这座小镇的未来或许有两种可能:
1. 成为又一个被全球化榨干后遗忘的“资源废墟”;
2. 转型为生态修复与社会创新的试验田——比如发展社区林业或公平贸易棕榈油。
当联合国呼吁“不让任何人掉队”时,劳勿的挣扎正是对这句口号最真实的拷问。
(注:本文为博客范本,具体数据与事件需进一步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