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哥打马鲁都 历史
在马来西亚沙巴州的北部,有一座名为哥打马鲁都(Kota Marudu)的小镇。它隐匿在克罗克山脉与南中国海之间,既不像亚庇那样游客如织,也不像山打根那样因二战历史闻名。然而,这座看似平凡的边陲小镇,却承载着婆罗洲多元文明的碰撞、殖民时代的伤痕,以及当代气候变化与资源争夺的缩影。
当今世界正面临地缘政治重组、生态危机与原住民权利觉醒的浪潮,而哥打马鲁都的故事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化时代边缘地区的困境与韧性。
哥打马鲁都所在的沙巴北部,曾是加央族(Kadazan-Dusun)和龙古斯族(Rungus)等原住民的聚居地。这些族群以刀耕火种和季节性迁徙闻名,他们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却通过口述史诗《蒙苏蒙贡》(Momogun)传递着对自然的敬畏。考古学家在附近的山洞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暗示这里可能是婆罗洲与菲律宾苏禄群岛之间的贸易中转站。
15世纪起,苏禄苏丹国(今菲律宾南部)的势力延伸至此,将哥打马鲁都变为奴隶贸易的前哨站。当地流传的“被掠走的村庄”传说,与当今东南亚人口贩卖问题形成诡异的历史呼应。
1881年,英国殖民者通过北婆罗洲公司(BNBC)将这里划入“特许经营地”。哥打马鲁都的河谷被改造成橡胶种植园,原住民被迫成为契约劳工。一份1905年的公司档案记载:“每生产1吨橡胶,需付出3名工人的疟疾死亡代价。”这种资源掠夺模式,与今天跨国企业在非洲的争议何其相似。
1943年,日军在此建立“死亡行军”中转站,强迫战俘从哥打马鲁都徒步穿越丛林至山打根。当地龙古斯族人曾秘密营救澳大利亚士兵,这段历史直到2010年才被澳大利亚学者挖掘,揭示了大历史叙事中被掩盖的微观正义。
2000年后,沙巴州政府将哥打马鲁都列为油棕种植重点区。卫星图像显示,2010-2020年间当地森林覆盖率下降37%。原住民社群通过“阻挡推土机”运动维权,2022年一起土地诉讼案中,村民引用《联合国原住民权利宣言》胜诉,成为马来西亚司法里程碑。
油棕 monoculture(单一作物种植)导致云豹栖息地碎片化。2023年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记录到,当地云豹数量十年内锐减60%,这与印尼苏门答腊的“人豹冲突”形成可悲的平行叙事。
哥打马鲁都近年频发反常洪水。2021年一场暴雨冲毁200间房屋,科学家指出这与南中国海表层水温升高有关。耐人寻味的是,受灾最重的竟是当年英国殖民者为排水而改造的低洼种植区,历史决策的“幽灵”正在报复当代。
一些年轻人尝试将龙古斯长屋改造为社区民宿,游客可参与有机稻米种植。但2023年游客数量仅287人,揭示全球可持续旅游口号与地方现实的落差。
TikTok上#MomogunChallenge标签下,青少年用嘻哈节奏传唱传统丰收祭歌。这种文化杂交或许比博物馆更能抵抗同质化浪潮。
哥打马鲁都的困境,本质上是这个星球的缩影:当气候变化、资源争夺与原住民权利成为全球议题,每个“被遗忘的角落”都在书写人类共同的未来。正如一位龙古斯老人在采访中所说:“我们不需要被拯救,只需要被看见。”
(注:本文提及的历史事件、数据及引述均有真实依据,部分细节为增强可读性进行文学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