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勿述 历史
沿着马来西亚半岛东海岸线向北行驶,当车窗外的棕榈树逐渐被渔村的木制高脚屋取代,空气中开始弥漫着咸湿的海风气息时,勿述(Besut)这座丁加奴州最北端的县城便悄然映入眼帘。这里不仅是通往著名旅游胜地停泊岛(Pulau Perhentian)的门户,更是一处承载着数百年海上文明的历史容器。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文化认同危机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挑战下,勿述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勿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15世纪的马六甲王朝时期。作为连接暹罗(今泰国)与马来半岛东海岸的重要节点,勿述河口的天然港湾曾是商船躲避季风的理想停泊地。考古发现表明,这里出土的中国明朝瓷器碎片与中东玻璃器皿残片,见证了勿述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次要节点的历史地位。
当地口述历史中流传着一个有趣的细节:在季风转换季节,来自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的商人会在此等待风向改变,形成了独特的"季节性社区"。这种临时性多元文化聚居,为勿述留下了至今仍可辨识的文化层积。
19世纪末,随着英国殖民势力在马来半岛的扩张,勿述因其靠近暹罗边境的地理位置而获得新的战略价值。1899年英暹条约签订后,勿述正式成为丁加奴苏丹国的一部分,但英国殖民官员对这里的控制始终较为松散,使得当地保持了较高的自治传统。
这一时期的勿述发展出了独特的"双轨制"经济:一方面,英国殖民政府鼓励橡胶种植园经济;另一方面,传统的渔业和稻作农业仍在乡村地区占主导地位。这种经济二元性至今仍在勿述的社会结构中留有痕迹。
作为沿海地区,勿述正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的严峻挑战。2021年的一场异常强烈的东北季风导致勿述多个渔村的房屋被毁,渔业损失高达数百万林吉特。当地老渔民Tok Mat(65岁)告诉我:"三十年前,我们能够准确预测季风时间和强度,现在一切都变得不确定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海水变暖导致传统渔场鱼类资源减少。许多年轻一代不愿继承父辈的渔业生计,转而前往吉隆坡或新加坡寻找工作机会,造成了渔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作为停泊岛的门户,勿述的旅游业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爆炸式增长。2019年旅游高峰期,勿述码头每天接待游客超过2000人次。然而,这种增长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当地环保组织"勿述海洋之友"的负责人Aisyah指出:"我们正在用短期经济利益换取长期的生态灾难。停泊岛的珊瑚礁覆盖率在过去十年已经减少了40%。"
面对这些挑战,勿述社区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一些渔民开始将传统航海知识与现代气象技术结合,发展出更精准的渔业时间表。同时,当地工匠将传统木船建造技艺转化为高端游艇制造,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最引人注目的是"智慧渔村"计划,通过太阳能供电的海洋监测浮标,帮助渔民实时掌握海洋状况。这项由当地大学生发起的项目,完美诠释了传统社区如何拥抱技术创新。
在旅游业冲击下,勿述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发起了文化复兴运动。他们重新整理濒临失传的"Tarian Gelang"(手镯舞)和"Dikir Rebana"传统表演形式,并在表演中加入环保主题。每周五晚在勿述老城区举行的文化夜市,已成为游客和本地人共同参与的文化对话空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勿述的"海上图书馆"项目——一艘改装的传统渔船定期访问偏远渔村,为儿童提供图书和教育资源,同时记录老渔民的口述历史。这种文化传承方式既创新又根植于本地传统。
勿述的经验为全球面临类似挑战的沿海社区提供了宝贵启示:
一些前瞻性的旅游经营者开始尝试"负责任的旅游"模式:
这种模式虽然短期内收益较低,但为勿述旅游业的长期生存提供了可能。
站在勿述河口,看着浑浊的河水与清澈的海水相互交融,我不禁想到这个小镇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也同样复杂交织。勿述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方社区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具有惊人韧性和创造力的行动者。
当夕阳将勿述老清真寺的尖顶染成金色,渔船陆续归港时,我听到岸边孩子们用混杂着马来语和英语的方言嬉戏。这声音或许正是勿述未来的隐喻——根植于传统,却向着世界开放。在气候变化和文化同质化的双重浪潮中,像勿述这样的小镇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适应叙事,这些叙事终将汇聚成人类面对全球挑战的集体智慧。
正如勿述一位老教师对我说的:"海浪永远在改变海岸线的形状,但岩石的本质不会改变。"勿述的未来,或许就在于找到这种变化与不变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