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卡普里维 历史
在纳米比亚东北角,有一片形状奇特的狭长地带——卡普里维(Caprivi)。它像一把匕首插入非洲腹地,连接赞比西河与博茨瓦纳、安哥拉、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四国。这里的故事鲜少出现在国际新闻中,却是理解非洲殖民遗产、资源冲突与地缘政治的绝佳样本。
今天,当全球热议“能源转型”“水资源战争”和“原住民权利”时,卡普里维的过去与当下,正以一种沉默的方式回应着这些议题。
1890年,德意志帝国与英国签署《赫尔戈兰-桑给巴尔条约》,用北海小岛赫尔戈兰交换了桑给巴尔的部分控制权——以及这条长达450公里的“卡普里维走廊”。德国人的算盘很直接:打通从纳米比亚(当时德属西南非洲)到赞比西河的通道,进而连接其东非殖民地(今坦桑尼亚)。
但现实很骨感:
- 赞比西河有维多利亚瀑布阻隔,根本无法通航;
- 当地气候湿热,与纳米比亚主体干旱环境截然不同;
- 原住民洛齐王国(Lozi)早已在此生活数百年。
h3 殖民逻辑的荒谬性
这场交易暴露了欧洲列强对非洲地理的无知。他们用尺子在地图上划线,却无视山川河流与人类社群的既有脉络。今天的卡普里维边界,仍是这种“纸上谈兵”的活化石。
卡普里维的主要民族是马菲维人(Mafwe)和姆布库舒人(Mbukushu),他们与赞比亚、安哥拉的同胞本属同一文化圈。殖民边界强行将他们割裂,导致:
- 亲属探亲需要跨境手续;
- 传统放牧路线被阻断;
- 20世纪后期更成为武装冲突的导火索。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后,卡普里维地区爆发了由卡普里维解放军(CLA)领导的分离主义运动。其诉求包括:
- 反对西南非洲人民组织(SWAPO)的中央集权政策;
- 争取更大自治权以保护本地资源;
- 抗议被边缘化的经济地位。
h3 水源与权力的博弈
冲突的核心之一是奥卡万戈河的水资源分配。这条河流滋养了卡普里维的农田和湿地,但纳米比亚政府计划将其引向首都温得和克等干旱地区——这种“水殖民”激化了矛盾。
1998年政府军镇压CLA后,数千人流亡邻国。尽管2019年纳米比亚总统根哥布宣布赦免流亡者,但许多卡普里维人仍感到:
- 基础设施投资不足;
- 就业机会流向其他地区;
- 文化认同持续被稀释。
奥卡万戈三角洲是非洲最后的大型湿地之一,但气候变化正导致:
- 降雨模式紊乱,河流流量下降;
- 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安哥拉争相建设水坝;
- 当地农民与象群争夺有限的水源。
h3 中国企业的角色
在卡普里维边境,中国援建的公路和桥梁改善了交通,但也引发担忧:
- 是否便利了跨国资源开采?
- 生态评估是否充分?
- 能否真正惠及本地社区?
卡普里维的部落长老掌握着独特的生态知识,例如:
- 通过植物生长判断地下水脉;
- 传统轮耕保护土壤肥力;
但这些智慧很少被纳入国家政策。当全球呼吁“生物多样性保护”时,这里的经验值得倾听。
这个狭长地带的故事告诉我们:
1. 殖民边界仍是非洲动荡的根源;
2. 资源争夺将在气候危机中愈演愈烈;
3. 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包容边缘社群。
下次当你听到“刚果钴矿冲突”或“尼罗河水争端”时,不妨想想卡普里维——它虽小,却是理解非洲乃至全球南方困境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