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达 历史
漫步在吉达老城(Al-Balad)的珊瑚石建筑间,脚下是七世纪便已存在的商旅古道,耳边却传来不远处红海港口集装箱吊装的轰鸣。这座沙特阿拉伯第二大城市,既是伊斯兰世界最神圣的麦加门户,又是全球能源贸易的关键节点。在俄乌冲突重塑世界能源版图、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剧烈变动的今天,吉达的历史沉淀与当代转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沙特乃至整个中东地区发展的绝佳透镜。
吉达的历史可追溯至2500年前,考古发现证明这里曾是古代也门与地中海之间香料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公元647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正式确立吉达作为麦加主要港口的地位,从此这座城市与伊斯兰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16世纪奥斯曼帝国时期建造的古城墙遗址至今仍可在现代都市的缝隙中寻得踪迹,那些用红海珊瑚石砌成的塔楼曾抵御过葡萄牙殖民者的海上进攻。
作为距离麦加仅80公里的"圣地门户",吉达自古就是全球穆斯林朝觐(Hajj)旅程的枢纽。历史记载显示,14世纪著名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描述吉达港停泊着来自印度、东非和东南亚的朝觐船只。这种特殊的宗教地理学造就了吉达独特的文化混杂性——非洲的鼓点、东南亚的香料、波斯的地毯在此交融,形成了与沙特其他地区迥异的开放气质。
1938年沙特发现石油后,吉达迎来了爆炸式发展。1947年城市人口不足3万,到2023年已突破470万。1970年代石油繁荣期间建造的吉达喷泉至今仍是世界最高喷泉,象征着这座城市对现代化毫不掩饰的渴望。1980年代,吉达成为沙特首个设立外资银行的地区,逐渐发展成红海沿岸的金融与商业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吉达在沙特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特殊角色。相比利雅得的政治保守,这里长期是沙特知识分子的聚集地。1990年代,吉达女性率先发起驾驶权运动;2018年电影院解禁后,吉达举办了沙特数十年来首场公开电影放映。这种文化张力在MBS(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王储)的"愿景2030"改革下更显突出——吉达歌剧院与仅数公里外的宗教警察检查站形成鲜明对比。
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吉达正面临历史性转折。作为沙特阿美公司(Aramco)重要基地,传统石油经济仍是城市命脉,但"绿色吉达"计划已悄然启动。城市北部正在建设的NEOM新城计划完全依赖可再生能源,而吉达老港区改造项目则试图将原油码头转型为游轮母港。这种双重性生动体现了沙特在能源转型中的矛盾心态——既想维持石油霸主地位,又不得不应对气候变化压力。
2015年爆发的也门内战将吉达推向了地区冲突前线。距离吉达仅1000公里的胡塞武装多次使用无人机和导弹袭击沙特石油设施,2022年吉达油库遭袭事件导致国际油价单日暴涨15%。作为红海最重要的深水港之一,吉达的安全形势直接影响着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这条全球航运大动脉。近期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和解后,吉达有望成为也门和平进程的重要谈判地点。
2019年沙特开放旅游签证后,吉达成为外国游客探索伊斯兰文化的重要门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吉达老城世界遗产区内,百年商贾大宅正被改造成精品酒店,但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引发激烈争论。更微妙的是,酒类禁令与海滩度假村、传统性别隔离与欧美游客期待之间的冲突,使吉达成为观察沙特社会转型的微观窗口。
科学家预测,受全球变暖影响,吉达到2100年可能面临45℃的夏季常态高温和海平面上升威胁。这座海拔仅12米的沿海城市已经开始建造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厂,并实验"人工降雨"技术。2022年吉达暴雨导致至少27人死亡的悲剧,暴露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短板。在沙特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吉达的适应策略具有示范意义。
站在吉达滨海大道(Corniche)眺望红海夕阳,货轮与单桅帆船(dhow)在同一个画面中交错。这座城市浓缩了沙特阿拉伯的所有矛盾与可能——它既是瓦哈比保守主义的堡垒,又是社会改革的试验场;既是石油经济的受益者,又不得不率先寻求转型。随着中东格局重组、全球能源体系变革,吉达这个古老的商旅驿站,正在书写自己历史的新章节。或许正如当地谚语所说:"吉达不是沙特的城市,而是世界的吉达。"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座红海之城的命运,将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关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