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辅 历史
在广袤的东欧平原上,第聂伯河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流淌,而基辅就坐落在这条母亲河的岸边。作为乌克兰的首都,基辅不仅是一个拥有近300万人口的现代大都市,更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活化石。从"罗斯诸城之母"的辉煌,到二战中的惨烈牺牲;从苏联时期的工业重镇,到独立后的民主转型;再到今天身处俄乌冲突的前线——基辅的历史始终与欧洲乃至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
基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世纪,但真正作为城市登上历史舞台是在9世纪。根据《往年纪事》(东斯拉夫最早的编年史)记载,基辅由三兄弟基伊、谢克和霍里夫以及他们的妹妹雷别季共同建立,并以长兄的名字命名。这个传说虽然充满神话色彩,但考古发现证实基辅确实在9世纪前后已成为东斯拉夫人的重要聚居地。
公元882年,来自北欧的瓦良格人(维京人的一支)首领奥列格攻占基辅,建立了基辅罗斯——这是东斯拉夫人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实体。基辅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连接波罗的海与黑海的贸易路线)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10-11世纪是基辅罗斯的鼎盛时期。弗拉基米尔大公(980-1015年在位)做出了影响整个东斯拉夫世界的历史性决定——接受东正教为国教。988年的"罗斯受洗"不仅改变了基辅的面貌(城内开始兴建教堂),更将基辅与拜占庭文明紧密联系起来。
雅罗斯拉夫大公(1019-1054年在位)时期,基辅迎来了文化繁荣。圣索菲亚大教堂(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杰作。基辅还建立了东斯拉夫地区最早的图书馆和学校,编纂了最早的法典《罗斯法典》。
"基辅罗斯时期的建筑和艺术成就,奠定了整个东斯拉夫文化的基础。"——乌克兰历史学家米哈伊洛·赫鲁舍夫斯基
基辅的黄金时代在13世纪戛然而止。1240年,蒙古大军在拔都汗率领下围攻基辅。尽管守军英勇抵抗,城市最终还是被攻陷并遭到彻底摧毁。《诺夫哥罗德编年史》记载:"除了教堂和少数房屋外,整座城市化为灰烬。"据现代学者估计,战前基辅可能有5万居民,战后仅剩不到2000人。
蒙古入侵后,基辅罗斯解体,基辅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这座城市先后被立陶宛大公国、波兰-立陶宛联邦统治。虽然东正教信仰得以保留,但基辅的文化发展明显滞后于西欧城市。
17世纪中叶,在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下,哥萨克起义反抗波兰统治,并最终促成了与俄罗斯的结盟(1654年佩列亚斯拉夫协定)。这一事件虽然使基辅摆脱了波兰控制,但也开启了乌克兰逐渐被俄罗斯帝国同化的进程。
随着俄罗斯帝国向西方扩张,基辅的战略地位再次凸显。18世纪末,基辅成为帝国西南部重要的行政中心。19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也波及这里,城市开始现代化进程:1837年建成了第一座永久性桥梁(尼古拉耶夫桥),1868年开通了铁路。
这一时期,基辅的人口从1800年的约2万增长到1900年的25万。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如现在的基辅国立大学(红楼)和弗拉基米尔大教堂。
19世纪也是乌克兰民族文化复兴的时期。基辅成为乌克兰知识分子活动的中心。1846年成立的基辅圣西里尔和圣梅多迪乌斯兄弟会(秘密组织)倡导乌克兰文化独立,其成员包括著名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
然而,俄罗斯帝国对乌克兰民族意识的觉醒充满警惕。1863年和1876年,帝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禁止使用乌克兰语出版书籍(除文学作品外)和进行教育。这些压制政策虽然延缓了乌克兰民族运动的发展,但也埋下了未来冲突的种子。
1917年俄国革命后,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在基辅宣布成立(1918年1月)。这是现代乌克兰第一次尝试建立独立国家。然而,这个新生政权很快陷入内战漩涡,基辅在1917-1920年间政权更迭达十余次,最终被布尔什维克控制。
1922年,乌克兰成为苏联的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基辅是其首都(1934年从哈尔科夫迁来)。苏联初期推行的"本土化"政策使乌克兰语言文化得到一定发展,但30年代斯大林的大清洗给基辅知识分子带来毁灭性打击。
二战期间,基辅经历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1941年的基辅战役是战争初期最大规模的围歼战,苏军损失惨重。纳粹占领基辅后,立即对城内的犹太人进行屠杀,巴比谷惨案中近3.4万人在两天内被杀害。整个战争期间,基辅损失了约40%的建筑和大量人口。
战后,基辅以惊人的速度重建。50-60年代,城市规模扩大了三倍,新建了克列夏季克大街、基辅地铁等现代化设施。1982年,为纪念基辅建城1500周年,政府修建了"祖国母亲"巨型雕像(现为乌克兰国家象征之一)。
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基辅成为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1世纪初,这座城市两次成为大规模民主运动的舞台:
这些事件表明,基辅不仅是乌克兰的政治中心,也是整个后苏联空间民主化进程的重要风向标。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基辅成为首要攻击目标。在震惊世界的基辅保卫战中,乌克兰军民成功抵挡了俄军进攻,迫使对方从基辅周边撤退。今天的基辅虽然不时遭受导弹袭击,但城市生活仍在继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这场冲突使全世界重新关注基辅的战略地位和历史命运。作为俄罗斯与西方地缘政治博弈的前线,基辅的未来不仅关乎乌克兰,也将影响整个欧洲的安全秩序。
回顾基辅的千年历史,我们可以得出几点深刻启示:
地理决定命运:基辅位于欧洲与亚洲、东正教与天主教文明的交界处,这种地理位置既是其早期繁荣的原因,也是后来屡遭侵略的根源。
文化的力量:尽管多次被外族统治,基辅保留的东正教信仰和乌克兰文化认同最终成为民族复兴的基础。
城市的韧性:从蒙古毁灭到纳粹占领,再到今天的战争,基辅一次次从废墟中重生,证明真正伟大的城市不在于建筑,而在于人民的精神。
站在第聂伯河畔,看着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金顶与现代摩天大楼交相辉映,我们不禁思考:这座千年古都的未来将如何书写?或许正如乌克兰诗人利娜·科斯坚科所说:"基辅就像第聂伯河中的一座岛——水流不断冲击它,但它始终屹立不倒。"